欢迎访问凤县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!

当前位置:

首页 >> 企业故事

企业故事


我被财富撞了一下腰

[ 发布时间:2014-12-26 | 浏览:7774次 ]

——凤县白皮松经济调查(一)

越是偏僻的地方,就越美。

越是偏僻的地方,就越有故事。

923,绵绵秋雨中,我们一行三人乘坐一辆小车在雨中缓缓行驶。经济调查人员知道我晕车,就不时地提醒司机开慢点。

我们要去的地方叫河口镇,听随行者介绍河口镇距县城约有50公里路程,是指我们要去的陈家岔村。

车子在山涧绕来绕去,虽是浮秋,两面山上仍是郁郁葱葱,美不胜收。路的两边是农田,农田里这儿那儿都开着金黄色的小花,把本来就优美无比的山村映衬的更加艳丽多彩。雨停下的时候,我们就下车观看黄花。随行者告诉我们,那一片又一片的黄花,是农民种植的柴胡,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,适合于在高寒山区种植。

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河口镇陈家岔村二组,因为在那个人口不足百人的村民小组,发生了一系列种植白皮松的故事。随行者是山里通,他带着我们不费吹灰之力就找到了第一个采访对象王文军家。不巧的是,王文军外出办事,家中只有王文军的妻子张亚丽。张亚丽是一个很热情的人,40出头的样子,在点烟泡茶间,向我们介绍家庭基本情况:家中有6口人,张亚丽和丈夫王文军是家中顶梁柱,两个孩子,男孩上高中,女孩上初中。张亚丽的父亲常患老年咳喘病,张亚丽的母亲患癫痫病40年,常年瘫在床上。王文军和亚丽两口子常年担负起抚养、照顾两个老人的义务。说到两位老人,张亚丽几年前,家里穷,常常连老人的医药费都拿不出来,这些年有钱了,能买得起既贵又进口的药让两位老人吃了。

当我们问及张亚丽家种植白皮松的前前后后时,她又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——

2001年以前,咱这地方只靠种一些玉米来维持生活,常常连口粮都不够,别说干别的。由于气候的原因,像苹果、核桃等一些经济林木都种不成,挣钱门路很少,人们只有受穷一条路。2003年正月,在凤县城里工作的姑父李岁满来看望父母,当得知我们穷的连一顿像样的饭菜都没条件做出来,岁满姑父对文军说:孩子呀,得想个挣钱的路子呀,这样下去把穷根扎下了,想拔都拔不掉。

文军对姑父说:我日日夜夜都想着发家挣钱,可咱这海拔高,气候偏凉又偏僻,不知道干啥好呢。

岁满姑父说:土地这儿多,咱不行像别的地方一样种树苗,国家现在很重视绿化,种上树苗不怕卖不出去。

岁满姑父的话点燃了文军致富的火焰,他第一次在村里想到了:我要种树苗,我要踏出一条致富路。村里人听了文军要种树苗,说什么话的人都有,有人说地种粮食都不够,种上树苗子能吃还是能喝?有人说:明年满山遍野都是树,只能当柴烧,谁见过变成一分钱了?还有人说咱这达山大沟深,即是把苗子咱成了,谁来买,没人来买的苗子,还不得变成一把烧柴了。

文军骑虎难下。

文军不知道前路在哪里。

这时候,岁满姑父出手了,他说:孩子,咱就种白皮松,白皮松全国市场需求量大的惊人,没有资金,我带你在县上跑些贷款,没有种子,我帮你搞,种成了你还我本钱,失败了不让你担一点责任。

文军那时才28岁,是一个血气方刚的热血青年,他说舍不得娃娃套不住狼,这树苗咱种定了,就是赔个头破血流我也不后悔。

第一年,由于没有育苗经验,我们失败了。

村上一些好心人都上门劝说,让我们收手。

文军是那样打定主意,八头牛都拉不回来的强汉子,他对我说:亚丽,咱们哪里跌倒,还在那儿爬起来,一年种不成咱豁两年三年,别人能干成的事,我就不信咱干不成。接连失败了几次,我们的苗子终于可以卖到钱了,而且是一笔数目不小的钱。一看我们种白皮松卖了钱,村里人都傻眼了,大家都上门来请教,我叫文军趁热打铁,就不厌其烦地给大家讲种植技术,讲分阶段参观。于是,人们都一亩两亩地试种起来。

我问了一个很敏感的问题:你们从2003年试种白皮松至今,总共收入了多少钱?

当我们问到她家目前种植的规模和经济价值时,张亚丽告诉我们,他家目前有6亩地苗子,有大苗子、也有小苗子,一亩地总共有十几二十万收入吧。

告诉了张亚丽家,我们又驱车赶往另一户采访对象——廖贵昌家。

这时候,雨住了,太阳从云层里突然钻了出来,把山岭照明:一片苍翠。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白皮松,足有1.5米到两米高。随行者告诉我们,这眼前的一片成型的白皮松,其市场价值上百万。

廖贵昌一家房子很阔,像一座山间小别墅,一看就是有钱人的架势。

廖贵昌52岁,在村上当着一个副职,我们去的时候,他刚从村口值班回来。

看着廖贵昌如此气派的房子,我问花了多少钱?

廖贵昌告诉我们,房子是2010年修的,当时只花了16万元,说明如今修房预算,怎么也得三四十万吧。

我们直奔主题,和廖贵昌谈起了种植白皮松的事。

廖贵昌很爽快,他告诉我们,种白皮松就如同摸着石头过河,也是边摸索,通过近10年的打拼,总算摸索出了一套种植白皮松的技术。他说自己有20亩地,种了7亩地白皮松,有大苗子、有小苗子,市场行情好了,把大苗子卖出去,小苗子还在长,细水长流,有卖不完的钱。

我们向廖贵昌种树苗的前前后后。

廖贵昌说了一句谁都听过的老话:吃水不忘挖井人,致富不忘李岁满。他说李岁满是他的一个恩人,为帮助村里人种白皮松。李岁满贷款在村里租地种树苗,给村里人做示范,还无偿给村里人提供苗子、种子。廖贵昌深有感触地说,人家为了村里人挣钱,都那么尽心尽力,咱们如果不行动起来,这就咋也说不过去了。

说起十几年种树苗的经历,廖贵昌说都能写一本书,可惜他不是作家,如果是作家,他非把种苗子的艰辛和种苗子获得成功写出来,让他县的村民都知道。一个人富不算富,只有全县的村民都富了,哪才叫真富呀。

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民,一个普通的小村官,心里都装着天下,这种胸怀,你不佩服都不行。

廖贵昌告诉我们,目前,陈家岔村种植白皮松已有120多亩,百分之六十的农户都种植白皮松,村民的积极性很高。廖贵昌让村上成立了林木合作社,为给村民提供种植服务。廖贵昌告诉我们,他还打算牵头成立一个村民种植林木服务小组,为村民提供无偿服务,带动全村致富奔小康。

采访结束,廖贵昌带我们参观了他的一片大大的白皮松,我们谈这一片白皮松能卖多少钱?

廖贵昌笑着告诉我们:我这一片地里有两个松苗子都成型了,一棵少说也卖500元吧。

天哪,不大一片苗子,100万就放在那儿。

廖贵昌还带我们参观了他的几亩长势旺盛的小白皮松苗,他自信地说,这几亩长起来少说有个一二百万收入吧。

试想一想,一个机关工作人员,一辈子挣的钱恐怕也就一二百万吧。而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,一两百万在他们眼中简直就不算个啥。

看来,思维决定一切,这话一点儿都没错。

最后一个采访对象叫李森林,年龄58岁,号称村上的种植大王。

李森林,多好的名字,天上就是让种苗子的,天生就和森林有缘。

李森林的房子建在一处地势相对高的平台上,也是砖木结构的砖瓦房,看上去有些年了。

在李森林住房的左侧,又现出一片白皮松,远远望去,足有两三亩,我们几个初步结算了一下,这片已成型的白皮松至少也买一二百万元吧。

我们去的时候,李森林正躺在床上收看一档农村节目,我们说明了来意,李森林显得很热情,又是泡茶,又是点烟。

说起种植白皮松,李森林兴趣高涨,他说可惜他老了,如果再年轻十岁,他要发展上千亩种植规模。

李森林告诉我们,他目前有6亩地白皮松苗子,多数都成型了,有山西、河南、河北、北京的商家来过了,谁给价高,苗子就给谁。他说刚开始卖苗子那几年,不懂市场行情,把许多苗子贱买了,可见也损失了上百万。

我们问起李森林的经济收入,他说从2004年种植树苗至今,一共卖了四茬,收入也在百万元上下。眼下成型的苗子,按市场价也值个百多万吧。他还打算村民租15亩地,再种上15亩地白皮松,再过上三年五载,有了一二十亩地的白皮松。李森林还告诉我们,他还打算种些华山松、五角枫、樟子松、雪松、红豆杉、石楠等,以适应市场的多方需求。

说起销售,李森林拿出一迭名片,有山西客商、有河南客商,有天津的客商。李森林说他只要种不愁卖。

李森林是个一隅一介乡民,却把各地的白皮松行情掌握的一清二楚。

李森林,他不愧是农村转型期的典型代表,明说:如果没有当年的坚持,就没有今天的小康生活。

李森林告诉我们,当年,是他的姐夫最先发展白皮松种植,可天有不测风云,正当他的姐夫在苗苗路上初见成效的时候,一场意外车祸,夺走姐夫的生命。姐夫走了,他家育苗事业也就搁置了。

李森林是一个有经济眼光的农民,姐夫遇难,非但没有让他退却,他是迎难而上,他要把姐夫未完成的事业干出个名堂。他发下铮铮誓言,种不成白皮松,成不了村上的致富户,他绝不罢休。

李森林回忆多少个白天,多少个黑夜,他都是在他的几亩地上。汗水流干,力气出尽,往往不见成功,而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。

这个硬汉子,他曾说跪在土地上向着苍天哭诉:老天爷呀,你为什么对我李森林如此不公。

苍天无语,大地无语。

哭过了,爬起来,擦干泪,咬紧牙关,坚持再坚持。终于他淘到了种白皮松的第一桶金,接连是第二桶、第三桶、第四桶……

用李森林的话说,村上人已经动起来了,村上人一行动,象一把山火总有一天会把宁静的山谷照出一片通红。

李森林说的多么形象,我们坚信,总有一天,沉寂的陈家岔会沸腾起来。

[商谋子 江河 小平于2014930]



打印  |  关闭